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城頭,毛澤東同志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。這聲吶喊穿透的不僅是百年屈辱的陰霾,更喚醒了沉睡的民族精神。七十余年后的今天,當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青年手中,"躺平"的囈語卻在時代浪潮中泛起漣漪。這看似云淡風輕的姿態(tài),實則是民族精神傳承的斷裂帶。站在歷史坐標系上審視,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:躺平不是歲月靜好的休止符,而是時代責任的棄權(quán)書。
歷史的天空中,挺立著永不彎曲的脊梁。戊戌變法失敗后,譚嗣同本可東渡日本,卻選擇"流血請自嗣同始";西南聯(lián)大師生穿越三千里烽火,在茅草屋里守護文明火種;兩彈元勛們在羅布泊的狂沙中,用算盤叩開原子能的大門。這些身影詮釋著,真正的站立不是物理姿態(tài)的垂直,而是精神高度的永恒。錢學森歸國時在海關(guān)被扣留的十五天里,始終將寫滿公式的香煙盒緊貼胸口,這個細節(jié)映照出的正是站立者超越生存焦慮的精神境界。
當代社會將"躺平"包裝成抵抗異化的盾牌,卻忽視了這種抵抗本身正在消解抵抗的價值。當"佛系"淪為逃避的遮羞布,當"擺爛"異化為墮落的狂歡,那些在直播間里用戲謔解構(gòu)奮斗的年輕人,何嘗不是掉入了消費主義的新陷阱?云南華坪女高的張桂梅校長,拖著病體在群山間奔走二十年,用1645個貧困女孩的大學錄取通知書證明:對抗命運不公的真正勇氣,從來不在虛擬世界的解構(gòu)中,而在現(xiàn)實世界的建構(gòu)里。
拒絕躺平的本質(zhì),是對生命價值的鄭重簽收。敦煌研究院的"面壁者"們在黃沙中修復壁畫,90后壁畫醫(yī)生李曉洋每天工作十小時,修復面積以平方厘米計算;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,在月背首次留下中國足跡。這些年輕人將生命刻度融入國家坐標,詮釋著"站立"的當代內(nèi)涵。正如北斗三號衛(wèi)星總設計師謝軍所說:"每個元器件都要經(jīng)歷-180℃到120℃的極端考驗,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?"
從站起來、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,本質(zhì)上是一場永不停息的精神攀登。當貴州"天眼"凝視宇宙深空,當"奮斗者"號探秘萬米海溝,這些科技豐碑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:一個民族的站立高度,永遠取決于其青年的精神海拔。拒絕躺平不是否定個體選擇的權(quán)利,而是拒絕將生命矮化為生存的茍且。因為真正的歲月靜好,從來不是躺出來的,而是一代代人挺直脊梁拼出來的。唯有以站立的姿態(tài)接續(xù)奮斗,方能在歷史長卷中寫下屬于我們這代人的壯麗詩行。
財務部 劉月琳